消亡肯定不会,但是心态需要调整一下。
产品经理们的焦虑还要考虑历史进程和大背景,即行业主导权正在从产品向运营和营销转移。产品创新的空白点已经被密密麻麻的填满后,整个互联网正在由产品创新向运营创新和营销创新转变,在这个大进程中,有些缘来习惯了产品主导的从业者们一分钟变得不是那么习惯了。
有公司做了一个麻将游戏,一开始因为某大型麻将游戏开房间玩要买5元一张的房卡(可以玩个十多分钟),该公司第一个版本是房卡免费,开房间不需要钱,想以此去竞品那争取用户,结果没人玩,后来他们变聪明了,将房卡涨价到4元,然后诚招代理,以3元的价格给代理房卡,于是代理把身边的朋友都拉过来了,“XX麻将房卡要5元,我认识一个新麻将,和它差不多,房卡只要4元,我们去那里玩吧,你们如果找我买房卡,我还可以拿到3.5元的房卡,比官方更便宜点”。于是朋友纷纷跟着代理转投新游戏,利用这种多级代理模式,那个新麻将一夜间火了。
人家这是靠营销模式成功了,这样大大小小导致成功的例子,大到前几年的充值返利,游戏首充帐号,工会,小到个体产品的流量获取模式,这两年这样的例子可以数出几十条来,而大部分都是集中在运营层面的创新和营销层面的创新。产品创新的空白点,这几年被填的差不多了,因为产品大家都差不多,而运营和营销还有大量空白点需要填充,所以产品人员感到自身的价值在下降。
五年前一切需求都是产品发起,运营只是反应下调研结果提点合理化的小建议。产品新人们读着乔大爷传,满心憧憬着下一次改变世界的机会。而五年后,身边挣钱的公司,很多需求都已经转为运营发起了,产品接下来把运营需求系统化,合理化,然后输出具体可执行的文档给开发团队,并做好跟进。
看看这几年行业热词,创业热点,好像没啥和产品有关的,为啥?因为所有公司都在拼运营和营销了。那说好的乔大爷呢?说好的艺术与技术的完美融合呢?我还要有时间琢磨一个yes和它后面一千个no的关系呢,怎么变成天天加班给运营做需求了呢?
从业七八年以上的产品纷纷发现,这几年不但主导权开始转移出去,就连本职工作也被别的职位抢走很多,原来项目管理的工作被后来更专业的pm代替了(很多公司产品之前是兼着PM的,后来分出去了),原来界面方案的工作,被新设的ui和ue给代替了,再看看公司外面,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高薪聘请运营人才,互相挖角,越来越多公司的高管,合伙人从运营起家。
最终产品从以前的大导演演变成整条KFZ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你说,这落差,换谁能不焦虑呢?
总结两点,第一是平常心,不用心理不平衡,行业最早还是技术主导呢,当年转移向产品时技术天天和产品吵架,除了觉得产品考虑不周全外,背后或多或少的不服和不甘呗;如今从产品手里转移向运营和营销的时候又变成产品和后两个职位天天吵架,除了具体问题外,深层次的心理落差感是相同的,这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第二是变化的眼光,运营主导和营销主导不会是永远的,这样的现象也是一个历史阶段,等到这一轮运营和营销的空白点填充的差不多的时候,又会有现象级的东西依靠产品层面的创新出现。就像技术最近几年又可以依靠vr ar等重回舞台,就像诺基亚摩托当年营销运营都拼到极致了,却架不住改朝换代一样。
到那个时候,行业又会将产品经理们重新推向历史的舞台。但那时显然需要的不是只会细化需求,只会执行又怨天忧人的产品,更不是当年看着产品经理这个职位红火想进来捞一把,碰到问题又开始自我怀疑的投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