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April 2015

计算机图形算法中的光滑边缘算法经历了那些变迁?

主要有四种方法: 1. wupixel:wu xiaolin提出的最早的绘制直线和圆的平滑方法,优点是简单快速,缺点是只有一个方向的像素偏移被考虑了,效果普通,而且只能绘制1个像素宽度的直线,超过一个像素后,两个端点就会非常不自然。 2. supersampling:解析度扩大数倍绘制,四个或者多个像素合并平滑成一个像素,优点是效果好,缺点是计算量大,多用于显卡加速,cpu基本没发做,显卡负担也大: 当然小范围的ss可以用来改进界面字体效果,如windows字体长宽扩大两倍绘制后再平滑down sample成小尺寸,四个像素点均匀合并成一个像素点,会好看很多。 3. 覆盖面积计算:通过计算多边形覆盖了矩形点阵面积的百分比来计算 Alpha,多用于软件渲染,字体绘制,如高质量图形库如AGG,采用直接子像素的绘制方式来避免supersampling的性能浪费,并达到更好效果。缺点是过于复杂不如supersampling 那样简单直接,不容易的用gpu实现。 比如我五年前做的一个玩具图形库:skywind3000/pixellib · GitHub 就是用覆盖面积计算方式来平滑边缘。 4. clear type:采用子像素并考虑lcd的rgb分布,利用lcd上rgb的排列规则模拟更高的解析度,缺点是过分依赖lcd排列,以及主要是x方向的抗锯齿: 编辑于 2015-04-26

Loading

Posted in 图形编程 | Tagged , | Leave a comment

游戏服务端架构发展史(中)

《游戏服务端发展史》转载请著名出处:http://www.skywind.me/blog/archives/1301 类型4:第三代游戏服务器 2007 从魔兽世界开始无缝世界地图已经深入人心,比较以往游戏玩家走个几步还需要切换场景,每次切换就要等待 LOADING个几十秒是一件十分破坏游戏体验的事情。于是对于 2005年以后的大型 MMORPG来说,无缝地图已成为一个标准配置。比较以往按照地图来切割游戏而言,无缝世界并不存在一块地图上面的人有且只由一台服务器处理了:

Loading

Posted in 游戏开发, 网络编程 | 13 Comments

游戏服务端架构发展史(上)

手游页游和端游,本质上没有区别,区别的是游戏类型: 《游戏服务端架构发展史》转载请著名出处:http://www.skywind.me/blog/archives/1265  类型1:卡牌,跑酷等弱交互服务端 卡牌跑酷类因为交互弱,玩家和玩家之间不需要实时面对面PK,打一下对方的离线数据,计算下排行榜,买卖下道具即可,所以实现往往使用简单的 HTTP服务器: 登录时可以使用非对称加密(RSA, DH),服务器根据客户端uid,当前时间戳还有服务端私钥,计算哈希得到的加密 key 并发送给客户端。之后双方都用 HTTP通信,并用那个key进行RC4加密。客户端收到key和时间戳后保存在内存,用于之后通信,服务端不需要保存 key,因为每次都可以根据客户端传上来的 uid 和 时间戳 以及服务端自己的私钥计算得到。用模仿 TLS的行为,来保证多次 HTTP请求间的客户端身份,并通过时间戳保证同一人两次登录密钥不同。

Loading

Posted in 游戏开发, 网络编程 | 1 Comment

你为什么会离开游戏行业?

这个题目本来不想讨论,现实生活中我是一个尊重他人的人,而尊重他人最重要的是尊重他人的选择,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和梦想。但是身边太多惨痛的教训,让我有种不吐不快的想法,大家偶尔也该停下忙碌的脚步来想想自己要走的路,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所以如果言语中我伤害了你的梦想,请你绕道而行: 下有地雷,玻璃们请小心绕路:

Loading

Posted in 大浪淘沙, 游戏开发 | 36 Comments

行为树的疑问

关于行为树的实现,我在网上看到几个实现版本都对节点规划了running状态,表示节点的动作未执行完毕,每次执行时从上次未执行完毕的节点开始执行而跳过之前已经执行完毕的节点。 问题在于,处于同一selector节点下的子节点,位置越靠前的节点优先级是越高的,如果因为running恢复机制而跳过了已经执行完毕的节点,岂不是无法实现“打断”现有逻辑的需求? 我想问,节点running状态的引入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不每次都top-down执行所有节点?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9486474 1. 行为树肯定要有 RUNNING状态的,否则你长时间做一件事情很难描述呀,比如你先做“走过去”,再做“采矿”再做“返回”,一颗行为树就表达完了。每件事情都是持续的,如果没有RUNNING,那其实就更像一颗“决策树”而非“行为树”了。 2. 假设你有三层状态机,行为树也只会用在最后一层,头两层都是一些“确定的动作”,不需要行为树来弄,比如“跑过去”,“采矿”这些分解动作,本来变化也不多,如果这都要行为树来弄的话,你的开发反而会很累。 3. 行为树是“树形逻辑”,“树形状态变迁”,但是有些时候逻辑不是树形的,比如就是个纯粹的是有向图的,这种情况下非要用行为树的话,要打比较多Patch 4. 针对你说的“停止”,问题,状态机/行为树,肯定要可以随时打断安排新任务的,具体的做法可能是,update的时候传入一个事件(比如时钟,或者结束),就像tcp的状态机,时钟和网络包都是它的输入,如果不能处理输入,那你做出来的东西只会自顾自的在屏幕上动来动去罢了。 5. 针对实现停止,有三种做法,一种是节点前判断,一种是行为树跑完后,都要跑一个通用的状态机;第二种是增加RESET整棵树的操作;第三种是通用状态机来处理任务改变的消息,一旦改变就复位树,或者调用一颗新的树,比如你把“巡逻”,“逃避”,“进攻”,写成了三颗不同的行为树,相当于一个“高级状态”来用。 PS:由于国内单机游戏凋零,网游类型单一,早年国内说 AI 都在说寻路,而这两年说 AI 大家都在说行为树。行为树是好用的,但是最近两年有些滥用了。它不是银弹,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扔给行为树让它来解决的。

Loading

Posted in 人工智能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

二十年前是怎样开发游戏的?

知乎上有人问:“贴吧都是十五六岁就用引擎写游戏的天才,大家怎么看?”,感觉现在做游戏真实一件幸福的事情呀,不尽想起当年开发游戏的各种艰辛。 现在做游戏很简单,大把代码给你参考,大把框架给你使用,Windows帮你作完了大部分事情。我们那个年纪写游戏时,家里还没有Internet,什么资料都查不到,什么开源引擎都没有,95年左右你要写一个游戏,你起码面临: 同显卡打交道,显卡著名的 ModeX显示模式,估计现在没几个人听过了吧,直接写显卡端口,N多trick才能初始化成功。 直接访问显存,记得当年有个优化是,((char*)0xa0000L)[x + (y << 8) + (y << 6)]=c,把y两次左移相加代替y * 320。 用调色板绘图,256色的调色板,建立若干索引表,来快速索引两个颜色混色的结果。 保护模式编程,自己初始化GDT和LDT,后来找到 dos4gw,牛逼的 watcom c++。 自己实现线程,编程8254时钟控制器,给CPU的IRQ0发中断,来调度不同最多32个任务,到时间靠一条IRET指令实现切换。 自己控制声卡,通过220端口控制声卡(估计也没几个人用过吧),再用DMA传送音频,实现声音播放。 自己实现混音,同时播放多个音源时,需要重采样成声卡格式,并且每次DMA中断时混音后给声卡。 自己播放音乐,利用声卡338端口的 FM Synth合成器来播放MIDI音乐里面不同音轨的乐器音符,并用之前实现的线程系统,在后台线程运行。 大量汇编代码,图形拷贝,图块缩放,RLE,显卡控制,多边形填充,键盘中断接管。 自己绘制字体,HZK16,估计听过的人也没几个了。 自己读取图片,GIF,PCX, BMP。 自己播放视频,自己实现解码播放 animator, 3ds输出的 FLC视频格式的视频。 自己实现脚本,没有LUA,没有PYTHON,但是你需要给你的游戏实现脚本来描述一些简单的剧情,没见过其他游戏是怎么做的,没有任何参考代码的情况下,意识到开发游戏需要靠脚本来提高效率,然后自己实现一套脚本系统。 凭空实现游戏,从来没见过任何一款游戏代码的情况下,自己想想状态机应该怎么写,游戏对象应该怎么同时移动,图像前后遮挡该怎么做,游戏各种逻辑该如何写。 学习美术设计,虽然没有美术功底,但得熟练应用当时常用的animator,3ds,等软件,自己制作一些简单的界面和角色,自己能对其他图片进行二次加工,画像素图,合并调色板。

Loading

Posted in 大浪淘沙, 游戏开发, 随笔 | 13 Comments

转换 Intel汇编格式到 AT&T汇编风格

常用 MSVC写内嵌汇编需要兼容 GCC是一件头疼的事情,不是说你不会写 GCC的 AT&T风格汇编,而是说同一份代码写两遍,还要调试两遍,是一件头疼的事情,特别是汇编写了上百行的时候。于是五年前写过一个小工具,可以方便的进行转换,能把 MSVC/MASM的汇编转成纯 AT&T风格汇编,或者 GCC Inline风格汇编,自动识别寄存器和变量,还有跳转地址,并且自动导出。今天把他放上来,或许有用到的人吧。

Loading

Posted in 编译原理 | Tagged , , | 1 Comment

游戏中AI常用工具分析

BehaviorTree:国内很多正式商用项目确实用了,不管RTS,还是RPG,而且用的还行,毕竟写AI一大半时间在调试上,有图形化的界面,调试起来更方便点,有的项目策划可以直接来写AI。值得花时间封装的东西,你做出一套来,以后其他项目都可以用,但是两个人一个多月的时间是最起码的,一个人写一个GUI编辑器,另一个人写 BehaviorTree的运行时,用你们熟悉的语言来写。包括若干基类,运行跟踪,状态单步,以及可以脱离游戏环境的调试方式。如果找到称手的AI框架,拿过来, 比如你可以评估下 U3D的 BehaviorTree的库和编辑器是否可以,能否集成到你的项目?我自己没有用过,我们用自己之前的一个实现。 NaviMesh:大部分情况最好不用,现在国内大部分游戏都是显示3D,但是内部数据还是2D的,比如地图,还是用的格子,在这种情况下,引入NaviMesh会逼迫你客户端使用全3D数据结构,并且逼迫你服务端从2D计算升级到3D计算,主要是 NaviMesh实现起来起码也要一个多月,然后要调试很久。确实很优秀,但是不要为了用它来增加整体项目复杂度,我同事之前实现过 NaviMesh,但是仅仅在试验项目里用了,正式线上产品开发时,我们还是选择用纯2D地图,上传统寻路。

Loading

Posted in 人工智能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